邢逸旻
邢逸旻
2017届校友

邢逸旻,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思想与社会”项目,期间获学习优秀奖、唐仲英德育奖学金等奖励奖学金,并赴比利时鲁汶大学进行交换学习。目前即将从东京大学ITASIA研究生项目毕业,入职日本乐天软件工程师岗位。
2021于北京大学毕业典礼
邢逸旻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通 高 故 事
很长一段时间里,刚考上通高的那个初春是我最悠闲快乐的一段时光。
2014年,通高第一年开设“创新班”,自主命题招生。第一轮是综合测试,第二轮是数理化。我在最不擅长的三门科目的考卷上空了不少,没想到吊车尾进了实验班,47/50,我仍然清晰记得这一排名。
于是,在中考之前那两个月的春天里,我提前开始初高中衔接学习。每天早上我爸开车送我去学校,路过大片的田野,车厢空间里回荡赵鹏低沉嗓音唱的《船歌》:船儿摇过春水不说话,水乡温柔何处是我家。在某段时间反复听的歌总会和那段时间的感受连在一起,春天的风呼啦呼啦响。
我逐渐建立新的生活秩序:在空间和桌子都特别宽敞的实验室上课,课间男生会在教室后面的空地踢球,兼以玩魔方、下象棋、弹胶带;午饭时间出门吃饭逛文具店买王后雄,看很多的小说;每个周末撑着伞去图书馆考试。当上临时班长,但仍然掌握不了数理化。
高中正式开学后,学习压力重新席卷而来。这是一个被赋予众望的班级,而我是一个在大多数时候排名中不溜的班长。当班里最优秀的同学在冲刺奥赛名次的时候,物理考试却让我喜提人生第一个不及格。那天,之远楼的气压尤其低。
于是,在高一快结束的时候,我为自己做了人生第一个重大决定。当创新班其他同学都默认选理科时,我却跑到班主任办公室要了分科志愿表,填上文科志愿交了回去,说了声“谢谢老师”后转身出门,新百伦踩在镶着金属条的楼梯上啪嗒啪嗒地响。
高二换了科目,也换了校区,拥有了更加崭新的教学设备和食堂,高考一点一点地迫近。高二暑假去北大和清华参加暑校,高三寒假又去了清华的人文社科冬令营。在憧憬已久的美丽校园里漫步,感觉和清北的距离如此之近,但又触不可及。在高考前难以入眠的日子里,我总是想起考上清华的一位学姐说过的话:水到渠自成,尽人事,听天命。
高中最棒的回忆是办杂志。
学校里并没有什么文学类社团。某天我和同桌聊到这事,她说我们来办一份杂志吧!后来我勇闯巫灿烨老师办公室,把连夜赶制的策划案递给她,看到她的表情惊讶又惊喜。很快,学校就拨了第一期杂志的印刷费用。我和朋友们一起,一点点地摸索纸质、厚度、装订以及销售方式,开设社媒平台,很快就实现了盈利。
毕业的时候,我把学校赞助创刊号的资金用书籍捐献的形式归还,包括全套牛津通识读本合集、米兰•昆德拉文集,还有广西师大的理想国系列丛书。
我想,在学校的支持下独立创办杂志的经历大概给我在自主招生面试中加分不少,也塑造了我很长一段时间的人生道路——进入北大的第一个学期我就加入了憧憬已久的校园媒体《此间》,在大一大二的暑假去《南方周末》和《真实故事计划》实习。和大家一起继续做杂志,也得以向最优秀的记者和编辑学习。
后来,我去快手、腾讯和TikTok实习,去东京大学继续读社会学和东亚研究,自学转码,无比努力地争取成为一枚优秀的螺丝钉。
邢逸旻
校 友 寄 语
高中时期的这次微型创业,让我始终相信我能去发起并做成一件事,相信只要有足够的想法和足够的行动就会被承接。
2020参与筹备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上大学后除了回校宣讲,很少有机会再回通高。恰逢百年校庆,还是想借此机会感谢教导、帮助过我的各位老师。祝老师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通高越来越好,培养更多优秀的学子,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通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