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模式探索、建构及其综合理论的研究——一种适合于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科研方式之形成和概括(2)
三、该研究方式对于校长培训的意义表现为3个方面的主要成效
第一,升华教育信念与情操。由于该研究过程始终同学生素质发展与教育的实际革新过程相一致,校长在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的本质观上一般都能自觉或不自觉地趋向、体认教育的人文精神,即教育本质上是以育人、培养人的完整人格为根本目的,反对现代社会滋长起来的功利主义教育观、唯认知主义教育观。同时,它不同于古典浪漫主义和传统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它需要在正视社会发展阶段的前提下,将社会对个体发展的需求与个体发展的可能性统一起来,以体现现实主义的教育人文精神。因此,形成和建构素质教育模式的过程必然是加深对教育本质理解的过程,是不断厘清教育思路,并不断寻求符合其思路的教育机制的过程。例如,在教育目标上,对学生知识增长、技能提高与人格完整的关系如何处理;在教育过程中,对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的关系如何处理;在教育评价上,对统一的衡量标准与人的个体差异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等等。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校长教师不是进入到“纯理性”、“纯科学”的概念中去,而是实际感受完整教育思想对学生身心协调健康发展的影响,不断体验由学校教育面貌的改变带来本人公众形象的改变,带来自我角色期望和职业期望的改变。无疑,这是对校长坚定教育信念、升华教育理想境界和教育情操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由于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影响,也由于建国以来仍有僵化的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学校教育往往受到行政管理的过多限制而显得缺少活力。鼓励校长进行教育科研,特别是强调从学校的教育实际出发选定科研方向,必然有助于养成校长不唯上、不唯书、实事求是按教育规律办教育的态度。据我们所知,参加该课题研究的不少学校在培养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方面有许多严格的要求。例如,有的学校实施科研“五个一工程”,即每位教师必须参加一项科研课题,每学期写出一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科学著作,每月组织一次科研心得交流会,每人写出一份科研设计或课题结题报告。多年来,南师大实验学校研究中心经常举办教育科研培训班,常常深入中小学介绍科研方法,始终强调在我们这个科学化程度还不高的国家,提倡和追求科学所固有的公正、客观、求实、严谨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校长们自身的科学素质,包括规范的、一丝不苟的治学与处事态度,执着而顽强的意志作风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这些只能在切实的科研过程中才可能培养起来。而且,素质教育探索和研究是一项人文性质鲜明的课题,课题的性质与研究方法决定着它在培养人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方面是内在统一的。它要求研究者不仅深入教育事实内部,执着于事理,而且需要走进内心,敏感于情理。不仅要着力于探明普遍的规律性,而且注意于个别的、偶然的人和事,从中发现和领悟科学所不能昭示的意义世界(教育的真谛) 。因此,我们认为这类研究比之于其他类型的科研,它特别地富有个体创造的天地,特别利于培养和体现研究者的自由主体精神。
第三,训练独特的理论思维与方法视野。校长作为中小学教育家,需要有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视野。首先,校长应当摈弃经验型思维,培养理性思维。因此,我们在与这些校长同做课题的过程中一般都要对其进行哲学方法的训练。它包括形上理性的训练,如学习用感性直观、知性概念和理性辩证综合的方式把握教育概念(理念) 的历史变迁与时代内涵。同样,也要初步接受分析理性的训练,如怎样用逻辑推论、语言分析的方法澄清教育概念和术语的含义,而不至于发生歧义。例如,在对“愉快教育”、“和谐教育”、“主体性教育”这类重要概念都用分析理性的方法做过澄清工作。现象——解释学的哲学方法在我们这类研究工作中显得格外有价值,它强调研究者的主体参与,能动地建立教育认识关系,以此获得和体悟日常教育活动中难以得到的教育意义。由于这一哲学方法在我国教育界还不甚熟悉,我们特别开展了启蒙推广教育。在整个研究活动中,校长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从经验型思维生长发展出经验——理论型思维、实验——理论型思维以及观念——理论型思维,出现思维的丰富性和层次感。这对于校长们既现实,又超越;既高屋建瓴,又细致贴切地看待教育,看待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经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尤为重要的是,它坚定和稳固校长们一个基本的教育研究立场,即教育研究不仅是研究——解释现实教育,更重要的是研究——改革现实教育。教育思维的真理性、教育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是在教育实践中被证明的。校长参与科研最大的效能之一在于校长本人及其所带动起来的教师们在教育思想、教育观点、教育行为方面的改变,而这种被我们称之为“中介性”、“中层性”、“行动式”的研究以其与教育实际工作、与教育经验的贴近也最能有效地改变校长和教师。
[ 1 ]张华:《教育学的合理重建》,《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 1996 年第4 期。
[ 2 ]参见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通州高级中学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