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研天地>理论前沿

论教育与教育研究的文化性

时间:2009-10-08 来源:转载 作者:朱小蔓 浏览:
分享到:
教育与文化原本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可以说, 人类自有文化以来, 就有了教育活动。教育一直是保存、传递并不断创造人类文化的重要活动方式。当我们说教育具有文化性质和文化功能的时候, 并不是一般地说教育的大众性和科学性, 尤其不是指狭义的科学性(自然科学性)。教育科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部分, 主要是具有人文文化性质的科学。教育科学视界中的教育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具体情境性和个体创造的独特性。所以一定不能随着全球化、科技化而消融了以道德为精髓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差异。我们现在过多地把教育科学作为一般的科学, 甚至追求用自然科学的方式对待教育, 这是不恰当的, 这样做会泯灭教育的文化性和民族性, 泯灭教育的情境性和多样性。对教育现象用同一的标准来评量、来处理是容易出偏差的。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对教育的文化性质的肯定和重视。把民族精神作为文化的核心, 而且不仅强调弘扬, 还特别强调培育, 这点我们特别赞成。因为, 民族精神对于一个具体的个体来说,并不能自发地产生。在一个经济全球化、通讯技术网络化的时代, 坚持民族性和文化多样性, 非常重要, 也非常不容易, 我们要采用各种办法, 找到有效载体。

具体说来, 教育和教育研究工作者, 有以下一些主要工作要做:

第一, 要进一步重视教育的道德性。教育本身就是具有道德性质和伦理性质的事业。学校教育要让孩子们过有道德的学校生活和课堂生活, 也要设法沟通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 使他们有在生活中实践道德的机会。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这为我们今后的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目标。目前, 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很不够, 要研究和探索社会转型时期, 对新一代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让道德教育回归和渗透于生活、回归和关切人的生命成长。

第二, 教育的文化性, 体现为教育的导向应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规范性和价值性。所以, 教育研究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如何进行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与普及, 提高教育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由于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影响,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教育的观念和意识相对落后、陈旧,我国公众的教育意识还需要引导和提升。我们有责任对公众教育意识上的偏见、短视、功利倾向加以思想上和舆论上的纠正, 同时对办学、教育培训和教育图书出版中的不良行为进行道德的批评。教育要大力促进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今后, 教育改革和创新要更多地从这一角度加强思考和探索。

第三, 要尊重教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是由于我国地域广阔, 人口众多, 文化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强调教育的文化性质就要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情境, 支持地方和乡土教材、支持校本课程、支持教师的教育文化创新。无论大学还是中小学, 在办学定位、办学模式上不应当竞相模仿、千校一面。要鼓励教师形成教育风格, 只有具有个人教养风格和教学风格的教师, 才可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才。

四, 教育研究也要重视体现文化性。必须坚持教育科研的民族性和本土性, 要努力反映当代中国教育发展变迁的特色。教育研究的内容应以现存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主。要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不同教育策略、机制与模式。既要善于汲取国外教育中那些反映人类教育进步的思想与实践, 又不能盲目照搬和套用。关于研究方法和工具, 也不能全盘照搬国外既有的评量与测试工具。教育研究的目标是要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 以不断地指导中国的教育实践。教育现代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近百年来无数的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目标, 如陶行知、陈鹤琴、晏阳初、黄炎培等都是探索教育现代化的先驱。他们的实验和理论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我们要高度重视总结百年来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教育探索, 更要满腔热情地总结当代中国教育实践中的新鲜经验。我们不能仅仅引进国外的理念与模式, 更应该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教育文化和当代中国的最新教育成果。

扫一扫关注
通州高级中学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