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研天地>理论前沿

让未成年人的心灵有一个永恒的家

时间:2009-10-07 来源:转载 作者:朱永新 浏览:
分享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在讨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时候,许多人自然想到编教材、进课堂,其实,我认为这些不是最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进行,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性的形成规律。德性与知性的形成途径是不一样的,其中道德的实践活动对德性的形成非常重要,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也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在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题,把道德教育文字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道德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存在于孩子与孩子的交往中,存在于孩子与老师的交往中。必须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创造自然的德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
    同时,读书也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活动,是他们道德实践的一种形式。图书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应该让青少年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前面强调在自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德性,主要是侧重从感性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和领悟道德的准则。通过读书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则是强调把道德的体验、道德的感悟升华为道德的理性层次,上升到一种自觉的境界。
    其实,许多文学著作和社会科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德育力量,例如你去讨论什么是美、什么是善,那么去看看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去读读《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等名著。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必然会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撞击,学生会把书中弘扬和推崇的道德境界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追求目标,这种内化的道德教育力量是其他方式难以企及的。因此,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起“书香社会”、建立起“书香校园”,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净化自己的心灵,书中的人物往往就成为他生活的旗帜,书中的道理往往就成为他人生的坐标,图书也就会成为他心中永恒的家园。
    让青少年捧起书本吧!在他们的灵魂深处存一笔精神财富,让他们的心灵有一个永恒的家!
扫一扫关注
通州高级中学
×

用户登录